【原文】
脈浮而緊,而復下之,緊反入里,則作痞。按之自濡①,但氣痞②耳。(151)
【注解】
①濡:通軟,柔軟。
②氣痞:氣機的痞塞,證見但滿而不痛。
【釋義】
本條論痞證的成因和臨床特點。
脈浮而緊,為太陽傷寒表實證,當以汗解,如果反用下法治療,則會傷損脾胃之氣。外邪乘機內(nèi)陷,故稱“緊反入里”,“緊”在此指代表寒而言。誤下里虛,邪氣內(nèi)陷,致使中焦斡旋失司,樞機不利,氣機痞塞,遂成心下痞證。心下痞是無形之氣痞塞中焦所致,故稱氣痞,而且心下按之柔軟,因此說“按之自濡,但氣痞耳”。以此和心下痛,按之石硬的大結胸證相區(qū)別。
【原文】
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(154)
【釋義】
本條論熱痞的證治。
病人自覺心下有脹滿堵塞不通之感,醫(yī)者按之心下柔軟,這說明僅僅是無形的氣機痞塞,而不是有形的痰水阻結。關脈候中焦的病證,浮脈在此主里有熱邪,由于里熱盛,鼓動氣血,氣盛血涌,血管擴張,所以脈輕取即得,但重按滑數(shù)有力。而主表的浮脈,則是舉之有余,按之不足,如水漂木。可見主熱的浮脈和主表的浮脈,兩者是有區(qū)別的。其脈關上浮,反映中焦有熱。正是由于無形邪熱留擾中焦,干擾了中焦的斡旋機能,才使中焦樞機不利,氣機壅滯而成心下痞,故后世醫(yī)學家稱其為“熱痞”。既屬邪熱壅滯,故選大黃黃連瀉心湯清熱消痞。用法是,僅以開水浸泡大黃和黃連二味,取其寒涼之氣,以清中焦無形之熱;薄其苦泄之味,以防直下腸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