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》必背原文(二十八)
【原文】
發(fā)汗已,脈浮數(shù),煩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(72)
【釋義】
本條再論太陽蓄水的證治。
脈浮數(shù)主邪在表。煩渴為膀胱蓄水,氣化失司,津液不能輸布上承所致。證屬外有表邪,內(nèi)有蓄水。治用五苓散外疏內(nèi)利,表里兩解。
【原文】
傷寒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不渴者,茯苓甘草湯主之。(73)
【釋義】
本條論水蓄下焦與水蓄中焦的辨證要點。
“汗出而渴,五苓散主之”,其中“汗出”承72條“發(fā)汗已”而來,口渴為膀胱氣化不利,水蓄下焦,津液不能輸布上承所致。還應(yīng)見小便不利等證,證屬太陽蓄水,故治以五苓散外疏內(nèi)利,表里兩解。
“不渴者,茯苓甘草湯主之”,論述胃陽被傷,水停中焦的特點和治療方法。水停中焦證,見原文356條“傷寒,厥而心下悸,宜先治水,當服茯苓甘草湯”。其中的心下悸,是由于胃虛水停胃中,水邪凌心所致。臨證所見,如果推按病人的上腹部,有時可以聽到如囊裹水的振水聲;手足厥冷是由于水邪阻遏中陽,使陽氣不能外達四末所致。該證屬胃虛而水停胃中,因其無關(guān)乎下焦的氣化,故口不渴而小便自利,也就是小便正常。不僅口不渴,而且病人怕飲水,因為飲水后胃腕會更加脹滿不適。治以茯苓甘草湯溫胃化飲。
五苓散證與茯苓甘草湯證,一為水蓄下焦,一為水停中焦。在證候方面有口渴與不渴、小便不利與小便自利的區(qū)別,二者不可混淆。
茯苓甘草湯方
茯苓甘草用桂姜,溫胃化飲此方彰,
胃虛水停心下悸,厥冷因水阻中陽。